首页 > 学校快讯 > 学校动态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用青春力量绽放“非遗”之美

日期:2024-07-18 18:03:24

为传承非遗文化,夯实文化自信,使青年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7月份以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组建10余支非遗实践团队,200余名大学生奔赴河南省内多个城市,探寻非遗传承人,主动参与并学习相关技能,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探寻非遗之足迹

在河南省太康县,“仁智书院赴周口市太康县非遗筑梦团”正在进行为期一周的寻访太康道情戏活动。实践团通过参观太康道情戏天下第一团、非遗博物馆、采访太康道情戏艺术家及亲身体验戏曲脸谱等方式,感受道情戏的文化意蕴。在太康道情博物馆,道情戏传承人张宇为同学们讲述了道情戏的传承历程,以及服饰、头饰与乐器的发展演变。各具特色的服饰、华美精致的头饰、样式不一的乐器无一不让大家对道情戏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当时去戏校的机会比较难得,老师说我的资质较好,适合戏曲,后来12岁时便开始了我的戏曲生涯,练习唱腔,练功这些无一不是痛苦的,但是当我得到我人生的第一个主角,我非常开心,又一次激发了我对太康道情的一腔热忱,这一干就是50多年。”采访中,团长张天印故事让大家看到了一名非遗人的传承和坚守。

在辉县市薄壁镇潭头村,仁智书院“寻脉匠心非遗 根植文化自信”社会实践团成员正在向剪纸非遗传承人李爱荣请教剪纸艺术。对于大学生们的到来,李爱荣很开心,她热情地为大家展示了精湛绝伦的剪纸技艺。在她灵动的双手下,一张张普通的红纸仿佛被赋予了灵魂,经过巧妙的折叠、剪裁与雕琢,转瞬之间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寓意的吉祥图案,令人赞叹不已。

在河南省洛阳市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崇德书院赴洛阳“阅非遗古韵,绘神都风华”暑期实践团正在学习非遗烫花工艺。“烫花艺术起源于汉代,古称火针刺绣,现在也叫烙花、烫花或造花。烫花将花朵展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给人以既古朴典雅又不乏现代艺术元素的审美享受。”烫花非遗传承人柳琳老师一边带着团队的同学们参观一边做着烫花工艺的介绍,她从牡丹花花瓣的调色、染色、熨烫花瓣、调整、固定等方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一步步引导同学们学习花瓣的制作,以及叶子的制作和最终牡丹花的组装技术。

体验非遗之魅力

在新乡市卫滨区刘玉伟面塑工作室,仁智书院“寻脉匠心非遗 根植文化自信”社会实践团正在进行面塑体验。实践团在闫立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非常专注地制作着,有的眉头紧锁,思考着下一步该如何塑造,有的则与身旁的同学交流心得,共同探讨技巧,工作室里充满了面团的香气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团队成员余长春兴奋地表示:“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面塑,这次自己亲手尝试,从揉面、塑型、雕刻到上彩,这其中的乐趣和不易让我非常难忘,真是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经历。”

在河南省洛阳市河洛工坊·美学体验馆,崇德书院赴洛阳“阅非遗古韵 绘神都风华”暑期实践团队正在认真体验烫花的制作步骤。从一片花瓣的剪裁到花瓣的染色、烫制、组装,每一步都精益求精,复刻着烫花的传统技艺。染色过程中,刘芮同学因为自己调不出来自己想要的颜色而发愁,柳琳老师耐心地教刘芮同学使用什么颜色进行中和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解决了刘芮同学的难题;张鑫萌同学因为染出来的颜色没有渐变过程而后悔,柳琳老师会告诉张鑫萌同学怎么去进行补救,从而使花瓣颜色有层层递进的效果。经过两天的“奋战”,同学们终于将一朵朵美丽的烫花“变”了出来。这次社会实践通过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烫花的制作,同学们见识非遗之美的同时也切实认识到非遗传承之难。

在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张丙文葫芦烙画基地,仁智书院“红色革命 葫芦烙情”实践团正在体验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烙画工具,一般采用25W或35W的电烙铁,带有调压器。可以把烙铁头改造成需要的形状,此形状要适合于画点、线、面、就像毛笔一样,使用的时候能用出软硬度来,这样在葫芦上写字也可以,画画也可以。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在张丙文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以完整的中国地图,天安门,长城以及神州火箭等元素为主题开始制作葫芦。看到大家认真用心的样子,张丙文竖起了大拇指:“看到有这么多的青年喜欢葫芦烙画,真的特别高兴。”

争做非遗传播者

在古城道情戏演出现场,“仁智书院赴周口市太康县非遗筑梦团”亲身体验了戏曲的妆造艺术和基本的唱腔技法,并通过抖音直播、拍摄预热小视频等方式让百年道情戏有了新的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队员刘志豪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戏曲,从妆造到唱腔,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实践团成员们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实践经历作为宝贵的财富,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播道情戏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一传统艺术。

在非遗传承人李爱荣的耐心指导下,“寻脉匠心非遗 根植文化自信”社会实践团的成员纷纷拿起剪刀,全身心地投入到剪纸的奇妙世界中。拉花、枫叶、方胜、窗贴,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每一次的剪裁都倾注着他们的专注与努力,每一个完成的作品都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经过两天的学习,实践团成员在李爱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以太行山红色文化为背景共同创作了《太行山送粮记》《科技下乡》《党旗飘扬》等6幅作品,向建国75周年献礼。他们说:“我们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

在林州市平心台医院,“寻脉匠心非遗 根植文化自信”社会实践团正在开展“医艺融合”美育实践活动。实践团准备了剪纸、拓印、扎染、漆扇等多种非遗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中,大家最感兴趣的当属漆扇制作。在通识教育学院王康老师的精彩讲解下,实践团同学和医院工作人员一同领略了非遗漆扇的独特韵味。从漆扇的历史到扇面绘画的结构设计、色彩搭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艺术和文化的魅力。活动结束后,该医院的孙玉玺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会谈,他表示,此次美育实践活动有效地把美育与医学相融合,创新了美育教学方式,为治疗精神类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在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崇德书院泥泥狗非遗文化学习传承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正在为中学生们科普有着“活文物”和“真图腾”美誉的泥泥狗。宣讲中,王瑞杰同学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史料,讲述了泥泥狗从远古时代走来的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她特别强调了泥泥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学,使在场的师生们对泥泥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活动还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向师生们展现了泥泥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前景。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客户端

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5883019

河南教育宣传网

http://www.shuren100.com/jyxc/202407/16/10697.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平安大道195号 邮编:450000 服务中心联系人:柏老师 电话:0371-61287328

Copyright 2005-2024 gaokao.h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