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

  • 招生代码:6015、6016、6017、6018、6028、6463
首页 • 学校概况 • 师资力量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日期:2012-06-18 16:58:00
  祖国医学作为我国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这一神圣学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名家,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为发展和繁荣中医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河南地处中原,名医辈出,“国医大师”李振华便是其中之一。
李振华教授1924年出生于河南洛宁的一个世医之家,从医60余年,从教50余载,他遵循“重医术当更重人品”之准则,时时以病人为重,将济世活人、积善成德为其一生之追求。他治学严谨、勤学务实、医术精湛、精益求精;在教学上,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务求实效,桃李满园。李老长期从事医、教、研及学院行政工作,重任在肩,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永远都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谦虚谨慎,从不烦乱,充分体现了中医大家的风范。
李振华教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洛宁县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河南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河南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河南省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杂志主编,国家劳动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第一届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中国首届“国医大师”。60余年来,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精湛,擅长于治疗急性热性病、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勤学博采
幼承庭训,聪颖好学奠定基础
李振华教授之父李景唐先生,通晓中医经典,博学多闻,善治伤寒、温病及疑难杂病,名闻豫西各县(见洛宁县志)。1941年豫西大旱,颗粒不收,民不聊生,其后瘟病流行,死亡众多,面对此情此景,正在高中读书的李振华在父亲的劝勉下,毅然从医。他聪颖好学,父亲为他讲读中医四大经典、历代名医著作,临证侍诊见习,随时口传心授,掌握辨证用药技巧,使他耳濡目染,全面接受了父亲的医学经验真谛。其父还教导他学医必须首先学做人,树仁慈之心,以仁为本,存济世活人之志,方可学业有成,成为良医。这些谆谆教导,深深扎根于李教授的心里,为其一生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刻苦钻研,勤恒精博悟
李振华教授研习中医,除来自家传外,大多还是出于他半个多世纪的勤苦钻研。李老学医专心致志、勤学务实、虚心求教、容纳众长、善于总结,数十年如一日,至老而不衰。“学在于勤,知在于行”是他一生的座右铭,李老这种求学精神,令人叹服。李老的治学经验,可归纳为五个字:即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勤学不辍,勤求古训,勤学好问,能者为师,尤其名医之学术观点,诊治经验,画龙点睛之处,铭记于心,用之实践;恒:即学贵有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精读经典名著,深思要点,铭记医理,联系实际,及时反思,不断总结,达到行出真知;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长,力求作到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李老认为,达悟较难,即在深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才能逐步心有所悟。悟也是以上四个字实践力行的结晶,达到临床通变以知常,知常以应变,学古不泥,知犯何逆,随证用药,方可达悟,以求有所创新。由于思路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1950年河南省中医统考,李振华教授以优异的成绩在洛宁县名列榜首,随后洛宁县人民医院创办,李老被首选为县医院唯一中医医师。这年春,一女患者低烧三月余,多方医治无效,经李振华老师精心诊断,服药十剂病获痊愈,全家人特送锦旗一面,上书“父子名医”。青年行医,盛名桑梓。1954年调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任教师。
临床经验
长于内科杂病,尤善治传染病
李振华教授在中青年时期,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善治急性热性传染病,晚年专于脾胃病的研治,屡见奇功。在治疗热性传染病方面,经验颇多。如1956年冬末,洛阳地区爆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点疫区伊川县,一个月左右竟死亡70余人,多为小孩,一时间人心惶惶。李老随地区卫生局领导和西医专家深入疫区,发现死亡者多系误用中药辛温解表类和西药解热止痛发汗药物所致。李老认为,流脑属于中医的春温病,具有传染性。病因为感受疫毒之邪,病机为内热过盛,自然当忌用辛温解表发汗之药,应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法,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配服安宫牛黄丸,即可转危为安。医疗队先后以此法治疗了近百例患者,只要能坚持服药者,均达治愈。对此,李老写出了“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等多篇论文和专著,先后公开发表。河南省卫生厅和省防疫站当年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让李老介绍推广了这一治疗经验。1970年7月禹县大范围流行乙型脑炎,县人民医院八天收治了83个病人,虽经治疗,但还是死亡了32例,以小儿居多。当时院内哭声震天,惨不忍睹。李老应邀前去救治,他不顾个人安危,舍身忘己,日夜守候在病房长达三个多月。李老认为乙脑属中医温病的暑温,传染性强,患者初期经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通窍熄风之品,并重用生石膏和安宫牛黄丸,使病人转危为安。而到八月份后,禹县地区阴雨连绵,收治的病儿多见嗜睡,舌苔白腻微黄,甚者转入昏迷抽搐。李老据此将生石膏减量,而加藿香、佩兰、白蔻仁、郁金、菖蒲等芳香化湿透窍之品,结果治愈大量患儿。7-9月李老采用中药共治疗患者132位,结果122例痊愈出院,治愈率高达92.7%,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专攻脾胃病,善辨肝脾胃三脏盛衰
李老晚年通过近20年对慢性脾胃病的临床系统观察和统计,脾胃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胃阴虚者占5%左右。具体辨证治疗上,应首先明确其肝脾胃三脏腑之间盛衰的彼轻彼重,而灵活恰当用药。采用自拟的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对300例住院患者进行系统性观察治疗,经卫生部验收鉴定,其“有效率达98.7%,治愈率32%,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尤其通过对近20年上千例患者的随访观察,凡坚持服药者,未发现有一例转为胃癌。因而否定了国外“权威”认为该病是“癌前病变”、“胃粘膜萎缩不可逆转修复”的记载和观点。
学术思想
李老治疗热性传染病的辨证思想在于:初期采取清热解毒、熄风透窍之法,可用银翘散和白虎汤加减,切忌辛温解表大汗之法;病入营血宜清热凉血、熄风透窍之法,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温热病当注意湿邪,尤其暑温,暑易夹湿,注意配用芳香化湿之品,凉药应减量;温热病的基本病理是损阴伤正,因此始终要注意保存津液,存得一份津液,便多一份生机;发热注意用葛根以清热生津;神识不清甚至昏迷者,当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热透窍;温热病后期因痰多不易吸出而致窒息者,李老研制方有白矾5g,葶苈子15g,川贝母10g,水煎约200ml左右,用棉球浸药水滴入患者咽喉,可化痰以防窒息而致死亡,多年来用此方救活了很多患者;恢复期患者身凉脉静,宜以养阴和胃为主,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有后遗症者可随证加入熄风通络透窍的虫类药物。
李振华教授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及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的学说,晚年重点对慢性脾胃病进行了研究。
李振华教授通过长期对脾胃病症进行研究,除发表了诸多论文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概括如下: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多是气虚,甚则阳虚,而无阴虚。而胃可见阴虚证。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到肝。肝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切相关。慢性脾胃病发作时有偏气滞、湿阻、化热、食滞、血瘀等不同实证,但其基本病理均为虚中有实、虚实交错、实由虚致。纯属脾胃虚弱而不夹实者亦较少见。因此,在治疗方面,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是李老多年诊治慢性脾胃病的法则和指导思想。
另则,对于湿热蕴结的病证,宜严分热和湿的偏盛,清热祛湿,用药要有分寸,并宜加行气而不香燥之品,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无所存。脾胃病中胃阴虚证,亦属难治之病,李老用药常以轻灵甘凉为法,收效显著。
教职工作
李振华教授不仅是诊病疗疾的大医,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他从教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他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一批投入中医教育事业的骨干教师之一。1954年在担任洛阳地区中医师进修班教师期间,主讲《内经知要》、《金匮要略》及该地市西学中班《伤寒论》课程。后调入河南中医学院,一直主讲《中医内科学》,并到省内各地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日本等地授课讲学。
李振华教授授课时,对每一病概念讲解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重视理论、重视治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举一反三。他语言生动,板书清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每听一次课或学术讲座,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还领悟了老师的严谨教风,宽阔思路和丰富学识,常常是一次精神享受,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李老临床带教,重视病例书写,严于辨证,要求理、法、方、药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对每一个新入院患者,他常多次修改原始病例,学生们既敬畏他,又由衷的钦佩他。真正地感到他不愧是学科带头人,医者之楷模。
李振华教授在担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突出中医特色,努力学好四大经典。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因此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他要求教师教学内容要补充更新,及时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新教师坚持试讲制度,经过专业教师认定,方可任教。每学期要举行各专业多次观摩教学,开展师生评教评学。要求学生要多临床、早临床,并请名医讲座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李振华教授热衷于中医教育事业,早在1958年即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甲等模范教师。他爱才育才,先后指导培养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同时为学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才,使他们成为医、教、研工作的骨干和领导,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评价说:“李振华教授不仅是河南的一代名医,而且在国内外亦享有声望。他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曾为振兴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4年他受广东省中医院邀请参加了全国名老中医传承拜师会,喜收高徒。同年,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批准,又在本省收纳5名优秀学子作为高徒,传承其学术经验。2005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百名需要进行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的名老中医之一。
学术成就
李老所主持的许多研究课题,均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成果进步奖。
1950年代末,李老写出了“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等多篇论文和专著,先后公开发表。由李老所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2005年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课题,课题组中7位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师为其整理学术思想和相关经验。现已整理发表了李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面论文20余篇。该课题于2007年8月荣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研究项目基础上,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应用研究”课题。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仍终日诊病、授徒、整理资料,手不释卷,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他时刻关心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尤其留心国内外一些业外的自然科学家和学者,为发展中医事业撰写文章,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应当大力推介‘哲眼看中医’”、“论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等战略性文章,并在全国“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作了发言,以求更快更好地发展祖国医学。
医德医风
李振华教授从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笔者随其临症,目睹李老常常是四诊详参、谨守病机、辨证确切、用药灵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治疗诸多疑难重病,常效如桴鼓。所接诊患者,上至高级领导,下至工农百姓,皆细心诊治,一视同仁,救危济厄,力挽狂澜,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学家。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李老在医学上的成就,可谓妙手回春,情洒人间。
李振华教授精于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四诊合参、谨守病机,辨证分析,灵活用药,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疑难杂病,深受患者和群众赞扬。
李振华教授已届86岁高龄,但为了中医事业,仍不遗余力,自强不息,他每周坚持到医院门诊数天诊治病人,不顾年老体弱,有求必应。2005年8月份,李老带领他学医的儿女、徒弟共7人,自费深入家乡洛宁县为父老乡亲义诊。
 “幼承庭训学岐黄,勤求博采研效方;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传道授业毕精力,喜见桃李芬而芳;祖国医学普四海,人间处处杏花香。以李振华教授在他八十华诞庆贺会上的这段感言作为本文的结尾,也可作为李老勤奋一生、艰苦治学的真实写照。(信息来源:校友办)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